校会携手 益路同行|北京建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与中国益民文化建设基金会共建“公益人才培养基地”
供稿:郭昊;    审核:孙冬梅;    发布时间:2025-06-27
6月27日下午,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与中国益民文化建设基金会“公益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协议签约暨基地揭牌仪式顺利举行。中国益民文化建设基金会理事长刘霞,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红兵,中国益民文化建设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晓丽,理事、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副院长王军,监事、中国建筑文化中心纪委书记邢军,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边东昱,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丹等出席,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师生代表参加签约仪式。活动由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孙冬梅主持。
中国益民文化建设基金会理事长刘霞致辞
中国益民文化建设基金会理事长刘霞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合作将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共同推动公益人才培养、社区治理创新、文化振兴研究,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并指出本次合作将重点围绕三个方面推动落实。一是共建青年公益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双导师制和项目实践,培育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围绕古建保护、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住建领域的公益项目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创新。三是打造青年公益创新发展研究院,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的公益实践与学术研究深度融合,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政策建议和案例成果。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红兵致辞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红兵强调,此次携手是产教协同的创新探索,更是回应“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国家号角的积极行动。下一步,学校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聚焦四大方向,启航共建。一要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一体化培养体系,推动公益事业专业化;二要服务行业需求,输送懂技术、有情怀的青年人才,助力公益可持续发展;三要赋能学生成长,以公益实践锤炼能力、厚植责任,实现“知识传授”到“价值创造”的跨越;四要打造示范标杆,探索可复制的公益教育模式,为城乡建设注入高质量人才活水。
刘霞、王丹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
刘霞、陈红兵、张晓丽、孙冬梅、王军、王丹共同为“公益人才培养基地”揭牌
中国益民文化建设基金会理事、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副院长王军讲话
中国益民文化建设基金会理事、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副院长王军强调,聚焦公益人才培养基地成立后共同开展的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提出三点思考与期待:第一,要突出公益属性,共同筑牢合作的根基。第二,要突出创新驱动,共同开拓合作空间,具体包括人才培养共建基地;打造课题研究共研的平台;打造社会服务的共行阵地三个领域的深度协同合同;第三,要突出目标导向,共同绘就发展蓝图。
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赵仲杰教授讲话
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赵仲杰教授围绕“公益人才培养基地”共建目标,提出四点愿景:一是搭建青年公益人才实践平台,推动学用结合;二是推动专业与公益深度融合,提升公益专业化水平;三是共建青年公益创新研究院,将理论成果转化为惠民实效;四是以党支部共建为契机,打造高校与公益组织的红色合作共同体。
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学生代表王泽洋做实习分享
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学生代表王泽洋在做实习分享时表示,在中国益民文化建设基金会的实习经历让他将专业知识与公益实践深度结合,在参与基金会项目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实务能力,更坚定了投身公益事业的决心。此次实习为其打开了认知行业的窗口,也印证了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双方此前已开展支部共建活动,积极探索将党建工作融入公益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效路径。下一步,双方将在党建引领下,围绕产教融合、项目实践、创新研究、模式推广四大方向展开深度合作,构建“学-践-创”一体化育人体系,助力培养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延伸拓展】中国益民文化建设基金会成立于1993年,是经民政部批准成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也是我国城乡建设领域唯一兼具行业特色与公募资质的公益平台。自成立以来,基金会持续重点开展教育支持、文化传承、城乡民生改善等领域的公益项目。